今日处暑,暑气将尽,秋光可期,由热转凉的交替期如何养生?
发布时间:2024-08-23 (点击 353 次)
处暑,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,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,标志着夏季渐渐走向尾声。全国各地也都有“处暑寒来”的谚语,说明夏天的……
处暑,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,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,标志着夏季渐渐走向尾声。全国各地也都有“处暑寒来”的谚语,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,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,“处暑天还暑,好似秋老虎”、“处暑天不暑,炎热在中午”等等这些民谚或俗语生动描述了处暑后的天气特点。据往年的经验来看,真正凉爽的天气一般要等到白露节气。但当时令的指针来到处暑,人们还是会大出一口气,毕竟,这期间虽仍会再热上一阵子,但由热转凉是主基调,天地间那一派舒爽就要来到。
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此时我们的作息、饮食、运动、经络养生需要做一些怎么样的调整呢?谷医堂中医专家、一级主任医师谷井文为民众来支招。
谷医堂中医专家、一级主任医师谷井文坐诊中。
一、起居养生
(一)早睡早起保证睡眠
处暑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中阴气增强,阳气减弱,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,“秋乏”也就随之出现,应充分利用睡眠来调养身体。早睡早起,顺应体内阳气的生发。尽量增加睡眠一小时,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,可以让人保持精神,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,养精蓄锐。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更重要,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,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,会出现昼不精、夜不瞑的少寐现象。建议晚10:00入睡,早晨 6:00起床为宜,既顺应阳气的收敛,又能舒展肺气。
(二)防寒防燥防上火
处暑时节,炎热的气候已接近尾声,早晚温度低,白天气温高。早晚若不注意添加衣服保暖,就容易受凉,所以处暑注意防寒,尤其是要注意肚脐、颈椎和肩部的保暖。只是不宜添得过多,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。初秋的天气变化无常,“一天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“若要安逸,勤脱勤着”。此时节的气候特征干燥,天气少雨,空气中湿度小,多注意预防发生皮肤紧绷、起皮脱屑、毛发枯燥、嘴唇干燥或裂口、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。处暑过后还会有“秋老虎”,特别是南方地区会出现高温,所以要预防中暑、上火。
二、饮食养生
(一)增咸酸减辛辣
秋气通应于肺,肺金太旺则克肝木,故《金匮要略》有“秋不食肺”之说。辛味入肺,其性发散泻肺,秋天宜收不宜散,故处暑在饮食方面应适当多吃咸味、酸味的食物,可以多吃西红柿、山楂、乌梅等;不宜吃辣椒、花椒、姜等辛热食物,更不宜吃烧烤食物。如果早晨起来感觉口干咽干,可喝点淡盐水。中医学素有“朝朝盐水,晚晚蜜汤”的说法,早上喝淡盐水,洗肠又解毒,而且有少许消炎作用,可润肠胃通大便;晚上喝蜂蜜水有助于美容养颜,并可补充各种微量元素。
(二)防燥滋阴润肺
燥是秋天的主气,燥胜则干,常引起鼻干、咽干、皮肤干裂、皱纹增多等,处暑天气较干燥,燥邪易灼伤肺津,此时饮食调养还应坚持防燥护阴、滋阴润肺的原则。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故处暑时节应多吃一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。此外,还可以适当吃些补而不峻、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,既营养滋补,又易消化吸收。
(三)常用食物
处暑多食银耳、藕、菠菜、鸭蛋、蜂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;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、水果和流食,如黄瓜、西红柿、冬瓜、百合、白萝卜、胡萝卜、梨、苹果、葡萄、荸荠、甘蔗、柑橘、香蕉、柿子、菠萝、罗汉果、大枣、汤、粥等,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,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。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、辣椒等辛热食物,更不宜吃烧烤食品,以加重秋燥的症状。此外,平时饮食可多增加一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,如茄子、马铃薯等,能帮助人体克服“秋困”。处暑节气也宜食清热安神之品,如莲子、蜂蜜、黄鱼、干贝、海带、海蜇、芹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及奶类。
三、经络养生
按四季变化特点及自然界对应属性,秋应属金,与肺相应。二十四节气人体气血流注中,立秋时节为手太阴之脉气血走向为甚。立秋以调理肺经为主。常用穴位:太渊、合谷、肺俞、大椎。
四、运动养生
(一)运动原则
处暑节气运动不宜太过,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,避免大量出汗伤及阳气和损伤筋骨。
处暑时节适宜早睡早起,平时多伸懒腰也有解秋乏的效果。可选健身操、慢跑、武术及各种球类运动,增强血液循环,改善心肺功能和脑的血液供应。中老年人或一些慢性病患者在秋季不宜晨练,最好把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或傍晚,如果是上午锻炼,也尽量晚些,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。
(二)常用功法
马王堆导引术——挽弓。本式意在手太阴肺经,主要用于宣通肺气。本式动作配合呼吸吐纳,开胸理气,有利于缓解胸闷,改善气喘、气短等身体不适症状。